射灯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射灯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ArtHK10艺术与商业的文化张力_[#第一枪]

发布时间:2021-06-07 16:22:44 阅读: 来源:射灯厂家

2010年世界艺术品市场,除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不断创高价纪录以外,就要算上半年几大博览会令人兴奋的交易状况,这不仅从中国已经结束的两大艺术品博览会——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和艺术北京那里得到了销售良好的好消息,东京艺术博览会与香港艺术博览会也获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尤其是被称为“艺博会之母”——科隆艺术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与不俗的业绩,都表明全球的艺术品市场终于从2008年的危机中有所恢复。同时,也使我们对即将于下半年登场的几大顶级艺术博览充满了期待。

举世瞩目的2010香港艺术博览会(Art HK 10)于5月27日中午12点整在香港湾仔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二楼拉开帷幕,门票200元(港币)。来自美国以及欧洲和亚洲的29个国家的超过150家顶尖画廊参加了博览会。中国北京的长征空间、北京Art Issue Projects、佩斯画廊等27家艺术机构也参加了此次艺术博览会。短短几天时间的博览会吸引了世界各地的4.6万多名参观者和买家。随着艺术市场泡沫的不断减少,今年香港艺术博览会销售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并受到业内一致好评。为此,2010香港艺术博览会被业内人士视为亚洲当代艺术博览会之最。

一、当代艺术的狂欢

今年香港艺术博览会有来自的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的155家画廊参展,较去年增长了约1/4;所展出的逾千位艺术家的作品吸引了4.6万人次的观众,较之去年增长约2/3。亚洲艺术购买者在国际艺术市场异军突起,成为国际市场上增长最快的部分。

2010香港艺术博览会把顶级艺术家、画廊负责人、策展人、收藏家、评论家以及艺术爱好者都聚集在一起。村上隆、杰伊·乔普林(Jay Jopling)、张晓刚、安东尼·葛姆雷、巴兹·鲁曼等都在参加者名单之列。因为有了德意志银行的支持,2010香港艺术博览会迎来了来自全球29个国家的155个顶级画廊,Hauser & Wirth、Emmanuel Perrotin及James Cohan Gallery等顶尖国际画廊首登盛会的舞台,与经常参与博览会的著名画廊Gagosian Gallery、Lisson Gallery、White Cube及Scai the Bathhouse一起大放异彩。除此以外,博览会还举行了新的项目——由国际知名艺术家举办超过10场的个人艺术展,如:Marianne Boesky画廊的日本著名流行画家奈良美智(Nara Yoshitomo);分别来自Rokeby及Aando Fine Art画廊的以色列艺术家Gideon Rubin与Aya Ben Ron;澳洲Mori Gallery的代表Susan Norrie;代表The Modern Institute 的艺术家Jim Lambie,以及伦敦White Cube画廊的Damien Hirst等。当代中国艺术家刘野亦将在展会内举行个人艺术展,这位来自Sperone Westwater画廊的艺术家,在2010年4月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45万美元的高价卖出其力作《Bright Road》,打破了自己的个人纪录。仅举办了三届的香港艺术博览会很快就成了人们“不得不参加的”全球艺术界的盛事。2010香港艺术博览会的会期虽然只有4天,但它展示了前沿当代艺术,为各界来宾接续了交谊网络,并举办了相应的座谈讨论会,安排了一系列星光闪熠的精彩节目。值得说明的一点,就是在全城不同地点进行的系列化别开生面的艺术活动,与香港艺术博览会一起成为了关注点,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据主办方披露,博览会上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的作品《The Inescapable Truth》(2005),由白立方画廊以175万英镑卖出,张晓刚的作品《绿色长城:夫与妻》(2010)由佩斯北京画廊以100万美元卖出,而刘野的作品《Composition with Bamboo and Grass》(2007-08)则由Sperone Westwater画廊以65万美元卖出。不仅如此,1/3的参展画廊参与了主办方发起的“新买家游踪”项目,针对新买家推出售价在5000美元之下的低价位艺术品,使博览会的买气更旺。

总的看来,香港艺术博览会每一届都有显著进步。在展场陈列了16个特别项目,其中包括达明·赫斯特的作品展示,还组织刘野、村上隆、邱黯雄、曾建华等艺术家亲临展览现场与观众互动,组织各路专家在“后室谈”中讨论美术馆、基金与艺术创作等热门话题,社交活动多了,与巴塞尔、迈阿密等顶级博览会有合作关系。今年香港艺博会最大的变化是总体质量得到了提高。第一届时,没有大牌画廊。第二届虽然有很不错的画廊参与,但没有好的作品。而第三届,不仅参展作品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还吸引了不少国外主要美术馆的馆长前来参观。同时,博览会也在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最值得关注的是得到了特区政府的肯定,政务司司长唐英年等高层官员出席了开幕式,从另一个侧面确认了香港艺术博览会在香港日益重要的地位。

二、香港的吸引力

在国运的牵引与巨大消费能力的推动下,大中华圈的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在以亚洲艺术品市场整合能力增强为契机,逐步形成以香港为前沿、以北京为中心的世界艺术品市场新的增长极。

艺术博览会是艺术品市场中最重要的平台,而亚洲艺术博览会的高端市场由于近年来上海当代(SHContemporary)与香港的两个国际艺术博览会的相继举办,进入了竞争白热化状态。今年香港艺术博览会层次与深度增加了,显示了香港的吸引力,作品水平比较整齐,人气比较足等等,这都是博览会质量的一个标示。

香港的吸引力还表现在竞争力上,一是香港艺博会因其艺术品进出口免税的有利条件、自由开放的氛围、国际自由港的贸易环境、举办各种大型博览会的经验和硬件设备以及优秀的服务业传统,有着内地艺博会无法比拟的优势。二是服务比较好,突出表现在对画廊的服务比较专业;三是运作比较国际化,这对吸引国外的大画廊至关重要。四是组织有效。五是竞争刚刚开始,当下中国的博览会很多,但都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路。中国博览会的竞争在短期内还不会有胜负,但这个马拉松式的长跑,肯定有落伍的。香港艺博会将来能不能成为足以与巴塞尔抗衡的国际性博览会品牌,不仅仅只是时间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整合能力问题,尤其是对内地资源的整合。

香港艺博会虽然只举办了三届,但一直有一些欧美著名画廊参与,如高古轩(Gagosian)、白立方(White Cube)、Lisson 画廊及Scai the Bathhouse等,今年又吸引来多家重量级画廊首次参与,如Hauser & Wirth、Emmanuel Perrotin及James Cohan画廊。值得注意的是,香港艺博会不仅把目光瞄准那些大画廊,也推出了一个名为“艺术未来”的特别项目,邀请16家成立不到5周年的新画廊参加,其中就包括上海的140sqm画廊。来自纽约并在上海设点的James Cohan画廊,他们每年参加欧洲的巴塞尔、美国的迈阿密与上海的“上海当代”等艺博会,这次是在观察了两年后首次参加香港艺博会。参展画廊发现,香港艺博会给画廊带来了新的亚洲客户,他们趣味比较保守,更强调作品的观赏性,消费中低价位作品的能力比较强。相形之下,北京、上海、台北、东京、首尔等地的艺博会区域性比较明显。

三、一种新机制的渡让

纵观世界级的博览会,如果我们要对其运营机制进行概括的话,那就是:品牌资源,画廊平台,活动整合,展示交易,市场运作,社会资助。事实上,我们关注艺术博览会世界的体制,画廊扮演着主要角色。而国际艺术博览会则是展现全球画廊的重要平台。所以,艺术博览会有两个关注点:一是通过关系网络和相关经历去了解在艺术世界里发生的事;二是努力使画廊和艺术家们受惠。艺术博览会中有艺术家、策展人、画廊、收藏家、博物馆等,为了让他们互相交换信息和观点,而组织一些沙龙活动,让人们交流各自的意见、观点、美学趣味。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人们几乎没有足够的时间到处旅行、无法对全球的艺术进行直接深入地体察,通过艺术博览会,人们可以参观全球的顶尖画廊,欣赏其最优秀的作品。

艺博会这个来自西方的展览与交易机制,在内地普遍遭遇水土不服。其中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内地以拍卖为代表的二级市场非常强势,强烈冲击着画廊、博览会构成的一级市场。一级市场的突围、发育问题,也许正是艺博会要在中国办好的核心问题。

四、趋势的形成:国际化成就香港

金融危机后,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整合能力迅速增强,以大中华圈为中心的推动,再加上印度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兴起,特别是香港与北京的呼应,推动了亚洲艺术品市场复苏与整合发展的步伐,逐步成为世界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

2008年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亮相,马上引起了全球注目,随后苏富比把拍卖重心转移到香港,顶级画廊高古轩也在香港设立了办公室,大家把眼光聚在了这个自由港上。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艺术市场进入调整期,优秀画廊弃内地博览会,集中力量转战香港;欧美等画廊也面对几近饱和的当地市场,也瞄准亚洲,纷纷聚焦香港,吸纳网络亚洲收藏家群体;亚洲中心城市香港作为全球第三大艺术市场的地位凸显。今年进入第三届,有约300家画廊报名参展,经大会的挑选后,只有155家入选参展,从而保证展品的素质及风格的多样化。香港艺术博览会作为一个平台,使画廊、艺术家及收藏家有更多机会交流。不少业界人士认为,香港艺术博览会很快就能成为“不得不参加的”全球艺术界的盛事。

随着亚洲艺术品市场的不断火热,已举办三年的香港艺术博览会其影响力和地位不断得到提高。香港作为亚洲重要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几乎所有大陆富裕的藏家。问题是我们如何抓住世界艺术品市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所展现出的利益格局及地缘优势的消长与变化,抓住全球金融危机使亚洲力量的崛起而带给亚洲艺术品市场整合能力的不断提升这一契机,更好地谋划中国艺术品市场在世界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新趋势与应有的地位,更快、更好地适时打造与推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世界中心概念与地位。这是香港艺术博览会所应努力思考的问题,因为,所有这些努力将为推动香港文化中心建设的进程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成长中的烦恼

博览会的“博”是指能够展现该领域的生态状况;“览”指能够展现该领域的发展态势,并将这种生态状况与发展态势突破领域限制,向大众传播,从而增强社会的参与程度。随着博览会会展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状况:

(1)多、乱、散的状况令人担扰,特别是同质化现象严重;(2)低端化、大卖场展卖化的倾向明显。(3)研究、传播、展示及市场化的连动运作机制弱化。(4)系统策划与组织水平不高,运作能力急待加强,投入的方式与渠道应多元化。(5)主旨泛化与品味不高的现象比较突出;(6)政府的监管及支撑体系不健全。

纵观今年香港艺博会,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1)画廊是基础:三分天下,大腕云集。这一届博览会拓展地盘,面积更大、展位更多,共吸引超过155家画廊进场,其中来自欧美、日韩、中国(包括港台)的画廊大致三分天下。(2)作品是核心:整体良好,缺乏亮点。参展画廊整体质量的上升、大牌画廊的参加为本届艺博会带来不少熟悉的经典作品。这次参展画廊大多走稳健路线,不乏佳作但又不能令人眼前一亮,体现不出亚太地区这个最重要博览会的实力。但我们应意识到,画廊最终要靠抢眼的作品支撑品牌,而博览会也需要以这种高关注度来从中积聚影响力。(3)藏家是根本:人气高涨,财气欠缺。本届艺博会的人气大升,大量藏家聚首香港,但实际销售情况并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风光,选择作品的态度趋向慎重和理性。重要的是经典依然受到热捧,但经济衰退给收藏家的信心和购买倾向带来一定影响。藏家不再热衷于收藏艺术品市场中的天价作品,而是选择一些自己真正了解和喜爱的艺术品,以及有市场潜力的年轻艺术家,买卖双方也在寻求更合理的价格。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本地藏家似乎对天价名人以外的艺术家并不熟悉,说明本地藏家群体对当代艺术的了解还有待深入。(4)运作是关键:质量是前提,整合资源是重心。参加这次博览会,希望达到推出画廊品牌、开拓客户群体的目的,销售成绩则被看作是硬道理。公众参与度是香港艺术博览会的一大特色,艺术、市场、城市的生态系统在香港发展的程度相对比其他国内城市更加成熟。(5)品牌培育与推广是生命。品牌无疑是全球性艺术博览会的生命线,对博览会的取向与标准的坚持与专注应该是最为重要的。不可回避的是,在优秀画廊资源及优秀艺术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全球不断增加的博览会数量,一定会不断消弱博览会的个性,从而强化同质化的风险。所以,从这个方面讲,品牌的培育,其核心还是其个性的培育。而品牌的推广则是其建立的重要途径,虽然2010香港艺术博览会做了大量的宣传与推广,但在国内的传播非常有限,在圈内有一些认知,但远未进入大众层面,如何进一步认准自己的定位,提升社会认知度,可能是2010香港艺术博览会的一个重要而又长远的任务。(6)新奇与引导的有效性需要张力。香港艺术博览会艺术无限板块是对艺术世界一些现象的明确反映。艺术家们对作品的思考逐渐超越了传统画廊、藏家居所的狭小空间,并呈现出对大型作品日渐浓厚的兴趣。以前通常被认为是只有博物馆能展示的作品,其实很多都是由私人藏家提供的。

六、文化自信遭遇全球化

在艺术品市场中,当面对勃然而起的创造与生产能力时,我们同时也在面对中华文化圈巨大的消费能力。然而,我们却无法准确地给越来越自信的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找定位。香港艺术博览会让我们有了更多这样的感慨。

(1)文化自信的全球化困境。我国相对独立而又繁荣的艺术品市场缘何没有形成定价自主权。在中国艺术品如此火热的情势下,中国概念已然在全球兴起。在对艺术作品定价权的争夺中,中国艺术品市场作为备受世界艺术品市场关注的对象,在文化制高点的竞争中,不应让“中国概念”成为提升艺术质量和维护文化安全的阻力。

(2)直面全球化是一种自信。全球化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相对于区域文化来说,出新与接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关键是我们使用一个怎样的视角去关注这个问题,经历了三届的香港艺术博览会我们还是在等待一个更加明晰的文化互动与定位。香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国际化的桥头堡,关于文化身份的认知应该有更多的体现,因为博览会,除了艺术标准以外,商业化的运作是主要的,面对画廊的需求,也许成交才是硬道理。仅仅把全世界的艺术品整合在一起展示,为的是好看与热闹,而不去从文化的角度上去思考与行动,影响与效果肯定是会大打折扣的。建立在文化自信上的艺术收藏市场,既要收藏全世界的优秀艺术品,又要把本民族、本区域文化特质的艺术品销售到全世界。区域国际化与国际区域化是不可回避的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中国文化的觉醒与大中华圈强大的艺术购买力的崛起,香港艺术博览会如果看不到这个大势,那就很难达到人们所期望的高度,因为这时他运作的背景,也是国际化的基点,这在今天显得比什么都重要。

七、整合而不是撕裂

看完2010香港艺术博览会后,给人一个十分强烈的反应,那就是整合还是撕裂,这不仅仅是一个视野问题,更为重要的,还是一个认识问题。很多时候,只有站在战略高度,才能对此有一个清醒认识。

(1)文化视角与商业取向。我们反复强调香港艺术博览会的文化视角与取向,并不是泛意识形态化与民族主义情结作祟,而是出于对香港举办的国际化博览会的一种关切。香港特殊的地理与文化位置,必须充分把握好文化视角,才能真正地掌控博览会的商业取向,否则,撇开文化视角而一味地追求商业化运作与氛围,最终会动摇博览会的运作基础。我们可以大胆预言,那种脱离文化视角的博览会商业化运作,最终会割裂文化背景与商业化运作的关联,从而最终葬送香港艺术博览会的前景。因为世界优秀的画廊及大藏家,不是找不到展示的场所与好作品才来到这里,而是由于你独特的文化背景与惊人的购买力才聚在这里的。

(2)全球化与区域化。全球化与区域化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其核心是什么被国际化,为何国际化;什么被区域化及为何区域化。香港艺术博览会无疑是在两者之间寻找一种张力,而这种张力一定不是仅仅在视角层面及运作服务层面,而是战略层面及文化层面,其动力就是大中华圈,特别是中国大陆艺术消费能力的崛起。如果无视这一事实与趋势而将香港艺术博览会办成一个展示世界当代艺术的橱窗,看上去新潮、新鲜,但这种单向的国际化过程注定很难找到生存的土壤。

(3)经济发展与文化影响力。艺术博览会虽然是一次画廊的盛会,但展示与成交的背后,其实是一次次文化与观念的交流与碰撞融合。只有三届历史的香港艺术博览会虽然品牌效应有限,但还是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这当然与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是连在一起的。虽然香港艺术博览会离不开世界优秀画廊与文化界的积极支持与努力,但有一点几乎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如果香港艺术博览会不断走向成功,那它一定是在推动中国文化影响力上做足了文章并取得了人们的认同,舍此,我们除了博览会形式本身,看不到他更多的影响力。

(4)艺术品市场资本的均质化与艺术价值的个性化。世界艺术品市场由于旺盛的需求及可观的收益正在走向资本时代,资本的无差异化使他从诞生就颇具世界市场意识,艺术品市场全球化趋势化,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及个性化的生态存在。香港艺术博览会在追求艺术个性与出新展现的同时,完成艺术品市场资本的对接也是其重要功能之一,这时对全球文化生态的把握及对艺术个性的认识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标示。因此面对资本个性的认识与培育,需要的是国际化的视野与生态化的观念。

(5)传统经典与当代创新。近年国际化艺术博览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传统与经典作品或艺术家一直被机构与藏家追捧,而几乎无一例外,所有博览会都有类似艺术无限板块专门推出新生力量及创新作品,这反映出博览会作为一个运作平台的基本手法:既要效益,又要好看;既要叫好又要叫座。也就是说,既要保持稳定的成交额又要增加新潮看点,以吸引人气,香港艺术博览会如何进一步挖掘,以及挖掘的取向问题,是在以后的展览中必须关注与正视的一个课题。需求的层次性是极为重要的。

面对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希望香港艺术博览会走出的是一条明了大势的整合之路而不是由于认识盲点的人为撕裂,那么香港艺术博览会就会有一个光明而又有品质的未来。如果是相反的做法,在内地迅猛的追赶下,新的品牌崛起会使香港艺术博览会滑入二流境地。

八、新的艺术消费能力决定着商业趣味

(1)追求低价的成交量还是天价的轰动。在新的形势下,不同的博览会开始趋向于更加细分市场,在吸引不同层次的买家方面加强策略。艺术品的价格更加“平易近人”还是用经典的大师之作吸引眼球。

(2)聚集人气提升信心还是紧盯购买能力。持续了近两年的金融危机使许多海外画廊无法置身事外,现金流受阻,希望重整旗鼓的卖家们发现那些精品对于买家而言太过昂贵了,很难再赢利。另一方面,大部分买家仍然在博览会上持币观望。

(3)是创新还是依靠创新来寻找定位。艺术博览会经营者们必须要一直追求灵活创新的展览方式和更优秀的服务品质,比如说科隆艺术博览会上同一个展示单位由多家画廊承担,并达到一致的主题。

(4)依托“推陈”之后的经典还是“出新”滞后的新生力量。对于艺术博览会来说,搞清楚藏家只被精品所吸引还是新人更具关注的潜力与价值。

九、新认知会带来新变化

(1)顶级世界艺术博览会给予我们的讯息。曾有202家画廊参加的被称为“艺博会之母”的科隆艺术博览会,其中不少顶级艺术经纪人是在缺席多年之后又重现的,改进措施非常有力,邀请到了馆长、公共收藏的负责人等艺术界的重要人物,重新得到了藏家及画廊的青睐。科隆艺博会为时五天,展览专门展示了高质量的多元的20世纪以来的前卫艺术创作,成名的20世纪艺术家成为大家热烈追捧的对象,中东艺术家也有着一定的关注度。而从购买的结构来看,从德国的政府到来自欧美洲各地的收藏家显示出科隆的客户有着广泛的基础,而并非是由某个单一的地区和藏家支撑起来的“复苏”。主要客户为MOMA、卢浮宫等一流博物馆、艺术机构和实力藏家。展品的关注点亦集中于其自身的艺术水平、收藏价值以及稳健保值空间,而非一味竞逐天价。

除此之外,世界最重要的艺术博览会之一艺术巴塞尔,作为全球顶级的现代与当代艺术盛事,第41届艺术巴塞尔参观者人数约为72,500,古董和艺术品展区是该博览会的最大展区,展销的作品跨越了多个门类和多个时代。古典大师绘画领域保持了其一贯的稳健行情。新展区“TEFAF纸本艺术”(TEFAF on Paper)反应极佳。表现主义,古典现代派以及战后艺术精品是这次博览会的重点。艺术巴塞尔的主要框架和往年一样,主要由画廊和座谈会组成。今年有一个新的单元,叫艺术特色(Art Feature),此单元意在强调策展项目,展览的方式突破传统画廊摊位,而易之以高度聚焦、重点突出的新模式。此外,还有“艺术游行(Art Parcours)”单元,是由瓦提斯当代艺术学院的简斯•霍夫曼(Jens Hoffman)策划的户外活动。

其他有影响的一部分世界艺术博览会的概况我们罗列如下,从中也可发现一些趋势性的东西,可供借鉴:

◎瑞士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2009年的博览会大约有61000人参加。经典和大师作品是主体,新兴艺术家大大缩减,标价明显较以往更低,美国藏家身影几乎消失,欧洲元老级藏家再度现身。投机现象减少,整体表现尚算“不错”。

◎西班牙马德里当代艺术博览会,2010年的马德里当代艺术博览会于2月22号举行。主办方将博览会的时间削减了1天,访问人数较去年有所减少。主办方重点突出了成名画家的重要作品,这一举措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

◎巴黎国际现代艺术博览会,2010年3月底举办的现代艺术博览会。47000人次,114家画廊参加,这个数字与去年基本持平。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欧洲艺术和古董博览会,该博览会涵盖的艺术品品类较为全面,其中当代艺术品只占20%左右。在2010年3月举行的展览中,参展人数依然达到了7万人,但是这一次高价作品的身影却不多见。

◎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2009年,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规模比往年缩小了一半,低价策略备受推崇,也是第一次邀请了诸多新兴画廊参与进来。

(2)香港艺术博览会的一些标示与指向。第一,强化需求分析,突出重心,重视系统策划与规范化运作,打造品牌效应,以系统分析的视角研究发掘需求空间,不断形成以培育博览会机制为核心,已建立博览会文化为支撑的局面。第二,明确主旨,进行系统研究,提升艺术博览会的品位;不断拓展研究性、文化性及相应的传播效应,把握不同前沿趋势,顺势而为。第三,通过艺术博览会品牌及高端客户进一步拉动在博览领域的影响力,打造艺术博览会的格调,合理规划,建立标准,分类指导。第四,政府主管部门在加大监管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支持力度,措施到位,特别是艺术博览会的评估、评奖问题。第五,理论研究的滞后与人才的缺乏,往往使实践欲速则不达,因此加强理论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和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艺术博览会业的整体运作与管理水平势在必行。第六,提升艺术教育水平,让艺术走向大众,使艺术成为一种全体国民的素养。

中光强障碍灯货源

防火隔声门价格

轧辊加工批发